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先生的小故事)

  • 2025-11-16 20:00:44
  • 12

本文目录一览:

有关闻一多的故事

在美国留学时期的闻一多 1922年,闻一多携带杜甫诗集远赴美国留学。他目睹了美国的繁荣,却将祖国的苦难深深刻在心里。他在家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一个有思想的中国青年,留居美国的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面对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歧视,闻一多深感痛苦。他坚定地表示,即使祖国再贫穷、再落后,也要热爱她。

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 1946年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闻一多不坚信自己的战友会这样快地死去。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由狂放归于沉静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闻一多的故事

1、第一则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时,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等于……”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2、他曾到中学兼课挣钱以补贴家用。但只教了一年就被学校以“向学生散布民主自由思想”的罪名开除。朋友出主意:刻印章。 于是,昆明市的市面上,便出现了闻一多治印的“润例”。不过靠熟人弄来的小生意几乎挣不到钱。情急之下,闻一多备了一张桌子,打算去设摊。

3、闻一多新婚那天,亲友纷纷前来贺喜。好久了,还不见新郎,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原来他仍然穿着旧长袍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

4、闻一多与臧克家之间的小故事主要体现在臧克家的入学和求学经历上。首先,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主持文学院工作。同年,臧克家也报考了青岛大学。在入学考试中,中国文科目出了两个题目:《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作